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传承红色基因,厚植爱国情怀,由马一鸣、张馨月、高睿瞳、于涵、窦蕊、焦春瑞、孙勃瑞、张继中八人共同组成“奉天戎光实践团”,奔赴新乡黑岗子镇慰问老兵,开展志愿服务;走进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、沈阳北大营遗址陈列馆、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,探寻历史脉络,汲取奋进力量。
聆听峥嵘岁月,传递温暖关怀
实践团首站来到沈阳市内新民的黑岗子镇,成员们怀揣着崇敬与热忱,走进退伍老兵的家中。在质朴的村落里,成员们敲开老兵家门,进屋围坐唠家常。老兵缓缓翻开记忆相册,讲述烽火年代的战斗故事;他指着胸口的每一枚徽章给我们介绍它的来源,每一段讲述都让成员们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,也仿佛让大家触摸到战火中滚烫的热血和不屈的灵魂。成员们仔细倾听,关心老兵身体状况与生活难题,为他们打扫庭院、陪老人散步,还送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。


扎根乡土大地,践行青春担当
在黑岗子镇的晨光中,实践团成员穿梭在村子各处,开展系列志愿服务。成员们走进村民家中,协助整理杂物、宣传生活常识;在村道小巷,清扫垃圾、美化环境,让乡村面貌焕新。与村民交流时,成员们耐心倾听需求,用所学知识提供帮助,田间地头的劳作体验、邻里间的互助场景,让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助力个体现代化,推动社会进步,凝聚国家发展之力的新民精神顺着田埂的脉络扎根,沿着村道的小道蔓延,在乡土间长出新的枝芽。

回溯历史印记,感悟家国力量
踏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,厚重的历史氛围如潮水般扑面而来。展示柜内陈列的战俘遗物、历史照片与场景复原,让成员们深切了解到二战期间盟军战俘在此遭遇的苦难,以及他们不屈抗争的故事。砖石墙壁斑驳、铁窗栏杆锈迹斑斑,这些沉默的物件与建筑,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:饥饿的煎熬、疾病的折磨、精神的摧残,以及那些在绝境中从未熄灭的抗争火苗与对自由的执着向往。

回溯抗战起点,铭记民族精神
沈阳北大营遗址陈列馆,是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见证。成员们跟随讲解,回顾日军蓄意挑衅、发动侵略的罪恶行径,以及东北军将士的悲愤与抗争。在参观过程中,成员们脚步放得缓慢,指尖无意识地触碰着展柜的玻璃,目光里翻涌着难以平息的情绪。那些关于侵略与反抗的记忆,在此刻化作滚烫的力量,让守护和平的信念愈发笃定,捍卫国家尊严的决心在心底悄然凝聚。


触摸历史脉络,感悟初心使命
走进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,这座近代军事教育的重要阵地,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价值。成员们参观一个个独立的展厅,了解讲武堂培育军事人才、推动军事变革的历程,从古老的军事教材、武器展品中,探寻近代军事发展轨迹,感受先辈们在军事探索、保家卫国道路上的拼搏,深刻领悟国防力量对国家安稳的关键意义。


此次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是一场历史与青春的对话。从黑岗子镇老兵讲述的故事里,从沈阳红色遗址的历史回溯中,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红色精神内涵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要以先辈为镜,传承爱国担当,将实践所学融入成长,用行动续写红色篇章,为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动能,让红色薪火在时代浪潮中永续传承!